7月20日,廣西師范大學“三城三巷”語言景觀調研隊深入桂林東西巷、重慶山城巷、成都寬窄巷子開展實踐調研,根據《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對“規(guī)范旅游行業(yè)語言景觀”的要求,團隊重點關注三地多模態(tài)旅游語言景觀的現狀,致力于提高西南地區(qū)特色旅游的構建質量。
山城巷多元承載地域文化,浸潤巴渝風情 山城巷作為重慶市重點傳統風貌區(qū)之一,其典型的吊腳樓、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和古老的石朝門等建筑在這里都可以看到。以前的山城巷為老舊居住社區(qū),街巷內部景觀落后,并且類型單一,幾乎沒有可供觀賞停留的景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更多群眾的訴求得到重視,在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基礎上,山城巷采取了“微更新”的方式對街巷進行改造,激發(fā)街巷活力,盡顯重慶特色。
清晨,重慶山城巷的青石板路映著晨光,"扎起"涂鴉與印刻了山城巷地標的特色井蓋吸引游客駐足。其中,有關"扎起"一詞的涂鴉不僅標注了漢語拼音和英文釋義,還配有吊腳樓圖案,展現了語言與視覺結合的多模態(tài)表達。沿步道下行,狹窄巷弄間隱藏著豐富的巴渝文化歷史景觀,為山城巷增添獨特魅力。

圖為山城巷刻繪著巴渝方言的井蓋 唐婷婷攝
東西巷語言景觀融入歷史場景,盡顯匠心 作為桂林明清時代遺存的歷史街巷,東西巷中的“江南巷”“蘭井巷”等街巷的命名以及散落的石刻碑文,默默記錄著桂粵商幫的方言交融史。團隊在調研中發(fā)現這些原生的語言景觀雖未刻意雕琢,卻成為游客探尋地方文脈的線索,以為拍攝巷名標牌的游客說:“光看著這些老名字,就能感覺到這里藏著很多故事。”

圖為成員采訪路人,路人表示語言景觀對了解東西巷、王城相關文化很有幫助,景點介紹牌匾簡明易懂 陳夢瑤攝
桂林東西巷的"狀元閣"以拓印文創(chuàng)產品為特色,提供摩崖石刻拓印體驗及文創(chuàng)售賣。該店因拓印體驗碑與清代名臣阮元及桂林狀元陳繼昌相關而得名。商家介紹,陳繼昌曾在科舉中連中三元,阮元題寫的"三元及第"石刻現存于靖江王府端禮門。該店通過拓印體驗,讓游客感受桂林深厚的科舉文化底蘊,店名的選取與東西巷文化相融合,讓語言景觀成為文化的載體。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狀元閣”商家 吳玉鳳攝
寬窄巷子中的歷史符號留存著城市記憶 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在語言景觀構建中融入了多元創(chuàng)意,熊貓元素與方言表達結合的文創(chuàng)產品、多語種標注的景點介紹都是成都對多模態(tài)文化傳播的探索。作為“千年少城”的遺存,寬窄巷子的四合院門楣題字、“湖廣填四川”主題浮雕等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印記,盡管部分解說牌注釋不足,但這些原生的語言景觀仍讓游客感受到時光沉淀的韻味。

圖為多語種標注的窄巷子牌匾 唐婷婷攝
調研中,三地語言景觀的差異逐漸顯現。山城巷統一的青灰色調指示牌與吊腳樓建筑融為一體,墻畫、燈籠、黑板等載體上的“重慶崽兒”“爬坡上坎”等方言表達,讓游客感受頗深:“走在路上像在讀一本立體的巴渝文化書。”而東西巷的解說牌則呈現另一種景象,在“狀元文化墻”前,中英雙語介紹搭配狀元雕像和文房四寶雕塑,營造出濃厚的歷史氛圍,但不遠處的“想你的風吹到了東西巷”標語以及街角的政治標語、文化宣傳等排布雜亂的現象,讓團隊成員覺得“少了點歷史厚重感”。
當前“三城三巷”旅游語言景觀在“活態(tài)傳承與傳播”當地文化的策略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團隊負責人表示,山城巷的方言可視化、東西巷的歷史敘事斷層、寬窄巷子的符號系統性缺失,本質上都是文化符號傳播效度問題。實踐團隊將繼續(xù)深入探索歷史文化街區(qū)語言景觀優(yōu)化路徑,讓老街巷的每塊磚瓦都能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