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挺膺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七人小隊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安徽7月6日電(通訊員 李帆)為引導青年學子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增強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7 月 6 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七人實踐小隊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啟為期一周左右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力傳承歷史記憶,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

圖為通訊員在紀念館門前拍攝
一館一震撼:直面苦難歷史,筑牢記憶根基
活動伊始,七名隊員懷著沉重的心情,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帶領下踏入這片承載著民族傷痛的土地。序廳內(nèi),巨大的 “300000” 遇難者數(shù)字墻莊嚴肅穆,每一個數(shù)字都代表著一條逝去的生命,無聲地訴說著 1937 年那個寒冬的慘烈;“遇難者名單墻” 上,密密麻麻的名字綿延展開,是無數(shù)家庭的破碎與悲愴;“萬人坑” 遺址展廳里,層層疊疊的遺骨靜默陳列,凝固著當年的血淚與絕望。
隊員們屏息聆聽講解,從泛黃的照片、殘缺的衣物、銹跡斑斑的武器中,拼湊出那段不忍卒讀的歷史細節(jié)。他們跟隨著參觀人流緩緩前行,在壓抑的氛圍中與來自各地的參觀者一同感受苦難的重量,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下觸動心靈的歷史片段。這一刻,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與破碎的家園,銘記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守護和平的底線。
圖為紀念館內(nèi)部石刻
一證一警醒:深挖歷史真相,厚植家國情懷
紀念館內(nèi),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鐵證:被燒焦的課本記錄著日軍對文化的摧殘,幸存者的口述錄音留存著最真實的創(chuàng)傷記憶,國際友人的日記手稿見證了人性的光輝與正義的堅守。七人小隊與紀念館的歷史研究員圍坐交流,深入探討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 比如那封母親寫給前線兒子的絕筆信,字里行間滿是牽掛與決絕;比如約翰・拉貝的日記,以第三方視角揭露了日軍的暴行,成為跨越國界的正義之聲。
“這些證據(jù)不僅是苦難的印記,更是民族覺醒的火種。” 小隊成員張同學感慨道,“當我們了解到幸存者們在晚年仍堅持講述歷史,就是為了不讓真相被遺忘,這種堅守讓我們明白,青年一代必須接過記憶的接力棒,用理性與勇氣守護歷史真相,讓家國情懷在銘記中愈發(fā)深厚。”

圖為紀念館內(nèi)部資料
一小步一大義:以行動為橋,傳遞和平力量
作為參觀的一份子,七名隊員在游覽過程中用心感受著紀念館傳遞的歷史溫度:有人在咨詢臺向工作人員耐心詢問展覽細節(jié),理清參觀脈絡;有人結(jié)合專業(yè)所長,留意到史料檔案的數(shù)字化整理方式,思考如何讓碎片化的歷史信息更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有人在 “和平許愿墻” 前,與其他游客一同寫下對未來的期盼 ——“愿世界無戰(zhàn)”“吾輩當自強”。
她們用專注的聆聽、深刻的思考,將沉重的歷史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觸動。一位帶著孩子來參觀的父親與隊員們交流時說:“這樣的參觀能讓年輕人更懂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這句共鳴讓隊員們更加堅定:每一次駐足、每一次感悟,都是在為歷史記憶注入生命力,讓和平的理念在心中扎根,傳遞給身邊更多人。

圖為紀念館內(nèi)部資料
從直面苦難到傳遞和平,首日的實踐活動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更是一份責任的啟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七人小隊將繼續(xù)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完成志愿服務,用青春的聲音講述歷史、呼喚和平,讓這段民族記憶在代代傳承中永不褪色,為守護人類共同的和平理想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