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地方黨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2025年7月1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淮海印記·千年精神共鑄行”實踐團走進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通過實地考察、文物研讀、口述史采集等方式,系統(tǒng)梳理中國共產黨在徐州地區(qū)的奮斗歷程,旨在以青年視角解讀紅色地標背后的精神密碼,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熱起來”。
上午9時,在紀念館序廳,刻著“人民的勝利”的紅墻映入眼簾,其兩側的巨幅浮雕以磅礴氣勢再現了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那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淮海戰(zhàn)役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屬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三大戰(zhàn)爭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以60萬對敵80萬,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上一次輝煌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
踏尋歷史足跡:在文物中觸摸信仰的溫度
紀念館分為“兩種前途 命運決戰(zhàn)”“逐鹿淮海 決戰(zhàn)決勝”“人民戰(zhàn)爭 深厚偉大”“革命英烈 永垂不朽”四個部分。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精心陳列的中央軍委在西柏坡指揮淮海戰(zhàn)役時使用的煤油燈、1948年戰(zhàn)役期間支前民工穿過的破舊棉襖、總前委指揮部用過的軍用地圖與手搖發(fā)電機等300余件珍貴文物,靜靜訴說著那場66天鏖戰(zhàn)中的血火與溫情。
“這件棉襖補丁摞補丁,卻比任何勛章都沉重。”實踐團成員駐足在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襖前,衣襟上隱約可見“陳大娘 1948”的針腳字跡。據講解員介紹,這是宿縣支前民工王陳氏為送糧隊伍縫制的“百家衣”,她帶著12歲的孫子推著獨輪車,在冰天雪地中往返前線37趟,棉襖里層還藏著給解放軍戰(zhàn)士的干糧袋。令人腦海中浮現出動態(tài)歷史場景:漫天風雪中,無數這樣的身影推著裝滿彈藥、糧食的獨輪車,在泥濘道路上碾出“小車推出來的勝利”之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淮海戰(zhàn)役影像。通訊員 王展顏 供圖。
人民史詩:小推車推出歷史新紀元
“這輛木制小推車,是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功勛車’。”踏入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人民支前廳”,講解員飽含敬意的聲音,將眾人的目光引向展柜中那輛看似普通卻又意義非凡的獨輪車。
這輛小推車靜靜地佇立在展柜里,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車架之上,密密麻麻地刻著山東、江蘇、安徽 3 省 88 個城鎮(zhèn)村莊的名字。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每一道刻痕,都記錄著主人唐和恩運送糧食、彈藥時走過的萬里征途。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唐和恩懷揣著對解放軍的深厚情感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推著這輛小推車,從家鄉(xiāng)出發(fā),一路跟隨部隊輾轉。他風餐露宿,不懼艱難險阻,穿越槍林彈雨,將急需的物資及時送到前線戰(zhàn)士們的手中。這輛小推車,不僅是他的運輸工具,更是他為人民解放事業(yè)無私奉獻的見證,堪稱當之無愧的“功勛車”。
圖為館內人們推著小推車的雕像。通訊員 王展顏 供圖。
歷史現場:解碼“以少勝多”的制勝密碼
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展板上,一組組震撼人心的數字格外醒目:543 萬支前民工、9.6 億斤糧食、4.3 萬噸彈藥。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去上戰(zhàn)場”,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當時解放區(qū)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為了支援前線,他們不惜傾其所有,將自己家中僅有的糧食、衣物等物資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為了運送物資,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推著小推車,日夜兼程,奔波在戰(zhàn)火紛飛的道路上。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人民,才有了淮海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
這些文物共同勾勒出一幅黨領導下的人民戰(zhàn)爭全景圖:一邊是西柏坡窯洞中那盞徹夜不熄的煤油燈,映照著毛澤東同志伏案疾書、運籌帷幄的身影,是總前委指揮部內軍用地圖上密布的紅色箭頭與電報機不斷傳出的戰(zhàn)略指令,是黨中央“全國一盤棋”的科學決策與精準調度,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和組織動員能力;另一邊,則是億萬普通民眾用腳步丈量出的支前之路——唐和恩的小推車碾過冰河雪原,留下88個城鎮(zhèn)村莊的刻痕;陳大娘一針一線縫制的“百家衣”,承載著千家萬戶對子弟兵的深情厚誼;無數無名民工肩挑背扛,在炮火連天中筑起一條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這兩股力量,一者如大腦中樞,冷靜研判、統(tǒng)籌全局,引領戰(zhàn)爭走向勝利的航向;一者如奔涌血脈,深植于廣袤大地,為前線輸送著糧食、彈藥與不竭的精神動力。它們在淮海大地上交匯融合,形成了“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磅礴偉力。正如紀念館序廳那面鮮紅墻上“人民的勝利”四個遒勁大字所昭示的,這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奇跡,其最深層的制勝密碼,并非單純的兵力對比或武器優(yōu)劣,而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與全力支持。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制定出符合人民愿望的解放道路;人民便以“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的無私奉獻,用小車推出了勝利,用血肉之軀托舉起了新中國的黎明。這,正是淮海戰(zhàn)役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精神啟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合影。通訊員 王展顏 供圖。
時代回響: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下午4時,隨著夕陽的余暉灑落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廣場上,我們這一天充滿啟示與感悟的學習之旅也接近了尾聲。館內,那一張張記錄著歷史瞬間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載著厚重記憶的文物,依舊在心中激起深深的共鳴,令人心潮澎湃,難以忘懷。整理好行裝,帶著滿滿的收獲走出展館,在金色的夕陽下,我們與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合影留念,手中高舉的旗幟隨風飄揚。此時此刻,從窯洞中的煤油燈到小推車上的萬里征程,從戰(zhàn)略決策的智慧到人民力量的偉大凝聚,淮海戰(zhàn)役不僅是一段輝煌的歷史,更是黨與人民血肉相連、共同鑄就勝利的見證。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我們將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上下同欲、軍民同心”的精神,向著新時代的夢想不斷前行!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致敬,更是對未來奮斗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