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湖南懷化五溪非遺園內,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展正在這里熱鬧舉行。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非遺調研團隊專程到訪,親身感受這場傳統(tǒng)非遺與現(xiàn)代科技深度交融的文化盛宴。此次展覽打破了非遺文化固有的普通博物館展示模式,通過“非遺+交互體驗”的創(chuàng)新形式,讓沉睡千年的古老技藝在高科技賦能下煥發(fā)出嶄新活力,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懷化,這座鑲嵌在湘西邊陲的古城,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沃土。在這里,侗族織錦、黔陽竹編、苗族銀飾鍛造等眾多非遺文化歷經(jīng)千年傳承,一代代匠人以匠心守初心,將先輩的智慧與記憶編織在生活的肌理中,化作流淌在時光長河里的文化密碼。而此次非遺展,正是讓這些珍貴的文化密碼得以生動解碼的重要平臺。
走進五溪非遺園,展館入口處的一塊山茶花型屏風率先吸引了眾人目光。這塊屏風由侗族織錦和黔陽竹編精心制作而成,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藝術設計巧妙結合,侗族織錦的細膩紋樣與黔陽竹編的精巧結構相得益彰,剛柔并濟間盡顯獨特的東方美學韻味,成為“傳統(tǒng)工藝現(xiàn)代表達”的絕佳范例,讓參觀者在踏入展館前就感受到了老手藝煥發(fā)的新生機。

進入二樓展館內部,各項非遺技藝被科學分類分區(qū)展示,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調研團隊成員們開啟了一場獨特的文化邂逅之旅。在侗棉編制展區(qū),團隊成員饒有興致地坐上了一臺臺“電子織布機”。只見大家在電子屏幕上選擇心儀的侗錦紋樣,手指在觸控面板上輕輕滑動,織布機便隨之運作,不一會兒,一幅精美的侗錦圖案就初步成型。電子織布機完美復刻了傳統(tǒng)侗錦的編織原理,通過數(shù)字化技術讓復雜的編織過程變得簡單易懂,讓更多人能輕松感受侗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