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業(yè)大學“七彩筑夢,童心啟航”支教團隊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圓滿開展為期兩周的“七彩假期”大學生支教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聚焦思想引領、素質拓展、身心健康、文化傳承等方面,精心設計了系列特色課程,旨在為革命老區(qū)的孩子們打造一個充實、快樂、有意義的假期。這段濃縮了汗水、歡笑與感動的旅程,如同一道彩虹,照亮了革命老區(qū)孩子們的夏日天空。
文筆繪真情 詩詞潤童心 清晨的教室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中,當投影幕布上浮現(xiàn)出《小王子》中金發(fā)男孩與玫瑰的剪影,支教團隊精心設計的文學鑒賞課正式開始。支教老師們們化身 “故事講述者”,將這部世界級經典的動人篇章娓娓道來,不僅朗讀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等經典選段,更通過互動引導孩子們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午休過后,老師們用詩與歌結合的方式設計了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詩詞課。李清照的婉約詞句穿越千年時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爛漫,"生當作人杰"的豪情,就這樣在孩子們專注的誦讀聲中流淌。孩子們沉浸在"千古風流人物"的意境中,文學的種子被悄然播撒。

圖為實踐隊員開展詩詞鑒賞課。隊員 供圖
運動促成長 非遺傳匠心 乒乓球室內,初次握拍的孩子們緊盯著飛舞的銀球。"別怕,看準了輕輕推!"支教老師王東冉耐心示范。當五年級的孫同學第一次成功將球擋過網時,興奮的歡呼幾乎掀翻屋頂。
這份熱情也傳遞到了下午的籃球課上。孩子們在支教老師帶領下熱身,迅速投入對抗中。“傳球!這邊!”曬得黝黑的男孩大聲呼喊,汗水在陽光下閃亮。支教老師董毅欣慰的表示:“孩子們學得很快,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曾經最怕摔倒的孩子也變得敢沖敢拼,團隊意識在奔跑呼喊中自然生長。”與此同時,綠茵場上響起"丟手絹"的熟悉童謠,孩子們與哥哥姐姐們追逐嬉戲,純真的笑聲隨風飄蕩。而在另一間手工教室內,又是另一片專注的景象。非遺項目漆扇的體驗課上,孩子們屏息凝神,看著顏料滴入水面,瞬間便暈染出千變萬化的紋路,再小心翼翼地將紙扇旋轉著伸入,拓印出獨一無二的圖案。"像變魔術一樣!"11歲的李心怡捧著自己完成的漆藝扇面,愛不釋手,古老技藝就這樣在孩子手中煥發(fā)新的生機。

圖為實踐隊員在籃球課上與孩子的合照。隊員 供圖
紅色潤心田 心理助成長 "當你感到難過時,可以像這張卡片上的小熊一樣,找朋友抱一抱。"心理課堂上,老師用"情緒卡片"和情景劇,引導孩子們認識和表達情感。在"優(yōu)點大轟炸"游戲中,孩子們互相發(fā)現(xiàn)同伴的閃光點,笑聲與掌聲接連不斷。而翌日的紅色主題教育則進一步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火種。隊員們化身"故事姐姐"、"故事哥哥",深情講述霍山本地"紅娘"儲德美救護紅軍傷員、"開嗓母親"王琴平開辦托兒所、"鐵姑娘"呂俊芝等感人事跡。孩子們深受觸動,爭當"小小講解員",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復述英雄故事。"儲奶奶真勇敢!我也要像她一樣幫助別人!"四年級學生劉同學的發(fā)言,道出了許多孩子的心聲。紅色的基因,就這樣在生動的講述中逐漸融入血脈。

圖為實踐隊員開展心理健康課。隊員 供圖
實踐團隊負責人汪樂知詳細介紹道:"此次我們精心設計的五大類課程體系,不僅包含傳統(tǒng)的動手實踐類課程如手工制作、科學實驗,還融入了非遺文化體驗、漆扇制作等文化浸潤內容,同時設置了籃球乒乓球課、趣味運動會等體能鍛煉項目。每個課程模塊都經過成員反復協(xié)商,確保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統(tǒng)一。"他特別強調,這種多維度的課程設計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單一模式,"我們希望通過知識學習,動手實踐,藝術創(chuàng)作等多樣化形式,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真正實現(xiàn)'做中學、玩中學'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在快樂探索中培養(yǎng)動手能力、文化認同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最終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現(xiàn)場展示的課程樣片中,孩子們制作漆扇時專注的神情、參與物理實驗體驗時歡快的笑臉,生動詮釋了這一教育理念的實踐成果。

圖為美術課堂后師生合影。隊員 供圖
本次活動積極響應實踐育人號召,為山區(qū)兒童打開了探索世界的窗口,也讓青年學子深切體會到教育的力量。隊員們表示,將牢記“厚德、篤學、崇實、尚新”的校訓精神,以專業(yè)所學服務社會需求,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通訊員 宋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