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青春尋訪紅色路,潤疆筑夢新征程”實踐團來到阿拉爾市農(nóng)一師一團采訪塔里木大學畢業(yè)生、黨員選調(diào)生
——楊武武。旨在通過此次采訪,深入了解基層黨員選調(diào)生的工作日常與成長歷程,探尋他們將青春理想融入鄉(xiāng)村振興實踐的動人故事,學習新時代青年黨員扎根邊疆、奉獻基層的責任與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黨員選調(diào)生楊武武。劉家興 供圖
7月的戈壁灘,日頭剛爬高就曬得人睜不開眼。實踐團隊驅車一百二十余公里來到阿克蘇市一團,一路上見到的是荒蕪的戈壁,偶爾有幾叢倔強的駱駝刺,當車輛駛入團場地界,連片的棉田在風中翻涌著綠浪,道路兩旁的白楊樹挺拔矗立,與此前戈壁的蒼涼形成鮮明對比。
出發(fā)前在服務區(qū)歇腳時,團隊負責人朱乾灼就跟楊武武通了電話。中午到工作服務區(qū)進行采訪,見到楊武武時,他剛從田間地頭回來,褲腳還沾著泥土,皮膚被曬得黝黑,楊武武招呼著實踐團成員,聲音帶著基層工作者特有的爽朗。熱情地迎上前來與團隊成員握手,能夠感受到他手掌上厚厚的老繭。
訪談中顯擔當
訪談中,實踐團了解到黨員選調(diào)生楊武武是扎根基層的“多面手”,在一團他不僅統(tǒng)籌三支一扶的項目管理,還責職工退休和相關補貼發(fā)放等工作,用多重身份詮釋基層干部的使命。在與實踐團隊成員談及為何選擇扎根基層時,楊武武緩緩開口:“大學時學的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畢業(yè)時邊疆基層急需懂技術的年輕人。”團隊成員聽到這句話后若有所思,“將自身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將知識轉化為成果,對于團隊隊員們來說任重而道遠。”成員林達說,在交流中團隊成員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也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挑戰(zhàn)中踐誓言
當被問及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時,楊武武坦言,剛到基層時,語言不通、民情不熟曾讓他一度陷入困境,于是他利用休息時間跟著當?shù)乩相l(xiāng)學方言,挨家挨戶走訪調(diào)研,把群眾的需求一一記在筆記本上,也記在心里。慢慢地,村里的老人遇到難題會主動打電話找他,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也愿意找他出謀劃策。他說:“基層工作沒有捷徑,就是要腳踏實地。”實踐團成員深有體會,一邊認真記錄,一邊不時點頭。
工作中見細節(jié)
隨后楊武武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基層工作者們的“根據(jù)地”。他先拉著大家往院角的平房走。推開門,墻上“三支一扶工作臺賬”幾個字被陽光照得發(fā)亮,表格里紅筆勾著密密麻麻的“在崗”。轉到主辦公樓的檔案室,鐵皮柜里的檔案盒碼得齊整,最上面兩摞貼著“退休職工補貼申領”。“他們的工作很嚴謹,對于分工很清晰。”團隊成員董東豪發(fā)現(xiàn),通過參觀團隊成員更深刻的理解到細節(jié)的重要性。
圖為團隊成員在一團與基層工作者合影。劉家興 供圖
采訪快結束時,夕陽把遠處的胡楊林染成了金色。實踐團成員周占龍問楊武武有沒有想過離開,他搖搖頭:“我才來兩年,要學的、要干的還多著呢。”團隊成員們意識到,基層不僅是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更是錘煉意志、增長才干的生動課堂。最后分別時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未來要將所學知識與基層需求緊密結合,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不斷磨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