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扎根基層!在欒川清和堂村書寫青春答卷
這個假期,我?guī)е鴮鶎庸ぷ鞯暮闷媾c熱忱,加入“同心同行”社會服務青年團,來到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清和堂村村委會,以協(xié)助基層民生信息收集與惠民服務落地為主題,開啟了一段難忘的實踐之旅。
一、走村入戶,做惠民政策的“宣傳員”
剛到村委會時,面對繁雜的村級民生服務事項,我有些手足無措。但在村干部的耐心指導下,我花了3天時間系統(tǒng)學習政策細則,整理出一份通俗易懂的《便民服務指南》手冊——把“養(yǎng)老資格認證”“醫(yī)療救助申請”這些專業(yè)術語,轉(zhuǎn)化成村民能聽懂的“大白話”,還標注了所需材料和辦理流程。
宣傳環(huán)節(jié)遠比我想象中更具挑戰(zhàn)性。村里老人多,不少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線上群組通知根本行不通。于是,我跟著村干部一起入戶走訪,每天背著手冊走20多戶人家。記得在走訪李奶奶家時,她拿著社保卡反復問:“姑娘,這卡咋報銷醫(yī)藥費啊?我兒子在外打工,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我蹲在她身邊,對照手冊一步步講解,還幫她在手機上綁定了醫(yī)保電子憑證,教她怎么查詢繳費記錄。就這樣,我們通過入戶走訪、廣播站循環(huán)播報、村口宣傳欄張貼海報等方式,累計覆蓋了200余戶家庭,看著越來越多村民能說清“辦事該找誰、該帶啥”,我心里滿是成就感。
二、細致核驗,當民生數(shù)據(jù)的“守護者”
民生信息采集與核驗,考驗的是細心和耐心。村委會的歷史臺賬有些信息老舊,需要逐一實地核對。我和同事們分成3組,每天穿梭在村里的街巷,挨家挨戶登記家庭人口、收入情況、證件有效期等信息。有一次,在核對王大叔家的戶口本時,發(fā)現(xiàn)他女兒的學籍信息與系統(tǒng)記錄不一致,我反復和他確認孩子的上學地點、年級,又聯(lián)系學校老師核實,最終修正了數(shù)據(jù)。
整整一周,我們共標注出39項存在差異的數(shù)據(jù),還把所有紙質(zhì)臺賬錄入電腦,建立了電子化數(shù)據(jù)庫。在收集村民需求時,不少人向我傾訴:“希望養(yǎng)老補貼能早點到賬”“孩子上學想申請助學金”“家里有人看病能多報銷點”,我都一一認真記錄,整理成《民生訴求清單》交給村委會。這個過程讓我明白,每一個數(shù)據(jù)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期盼,容不得半點馬虎。
三、貼心服務,成群眾難題的“解決者”
“集中服務日”那天,村委會擠滿了來辦事的村民,我負責協(xié)助填寫申請表和材料初審。張阿姨來辦低保申請,不會寫個人信息,我一邊幫她代寫,一邊跟她確認家庭困難情況;劉爺爺看不清表格上的小字,我逐行念給他聽,幫他核對每一項內(nèi)容。那天,我共完成130份材料初審,解答了50多個村民的疑問,雖然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但看到村民們滿意地離開,疲憊感瞬間消散。
除了常規(guī)服務,我還配合村干部調(diào)解過3起鄰里糾紛。有兩戶村民因為宅基地邊界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我跟著村干部一起上門,耐心聽雙方訴求,結合村里的規(guī)定和實際情況講道理,最終幫他們達成和解。還有12戶特殊群體因為證件丟失,沒能及時補辦補貼資格,我?guī)退麄冋硌a辦材料,跟進辦理進度,當看到獨居的趙爺爺顫抖著接過新辦的殘疾證,眼含淚光說“謝謝你啊姑娘,這下我能領補貼了”時,我突然讀懂了“基層工作”的意義——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溫暖的守護。
四、扎根基層,我收獲的不止是成長
這次實踐,讓我褪去了“書齋式”的天真。我不再是只懂理論的學生,而是學會了用方言和村民拉近距離,明白了基層工作既要講原則,也要有溫度;我真切感受到,“惠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幫村民解決“證件丟失不會補辦”“手機操作困難”這些實實在在的難題。
回到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常常想起清和堂村的街巷,想起村民們樸實的笑容。未來我不僅要學好知識,更要記得這份基層實踐的初心——用自己的力量,做連接服務與需求的“暖心橋”。我相信,這段扎根鄉(xiāng)土的經(jīng)歷,會成為我青春里最珍貴的答卷。
三下鄉(xiāng)推薦